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
mod_vvisit_counter今天3204
mod_vvisit_counter昨天2508
mod_vvisit_counter這禮拜13736
mod_vvisit_counter上禮拜18234
mod_vvisit_counter這個月份116820
mod_vvisit_counter上個月份159828
mod_vvisit_counter總計21160619

  人與人之「和」,有時候只是不能釋懷他人對自己的評語、見解,而總是在意他人為何如此說自己的缺?但是,自己就是無法靜心評論自己的言行舉止、與一切行為。其實眾生在看他人之缺時,就如清溪見魚,但在看自己之缺時,猶如濁水看溪石,總不能看清自己。為了保護自己,就以很多種種無名的藉口來原諒自己的缺與失。

  因此,往往產生了所謂的「我執」。這種「我執」產生自己無法與團體相容相處。如果,身處是在一個普普通通、無師無方向的團體,那並無所謂的好與壞。但若是在一個有見解、有思維的團體,每個人若不能包容他人之缺失時,互相相處之間,就容易干戈四起、吵鬧不停,那這個團體就無法延續什麼好的制度?若是在一個作好事的團體,那就會有眾人包容一人的缺的現象產生。如果當一人不滿眾人時,無形之中,眾生為了不破壞和諧,變成互相去包容一人的缺失。那無形當中,眾生都會用一個不該用的名詞來互相接納,那這句言詞為何呢?就是「啊!他的個性就是這樣」。都用這句不該有的言詞來互相接納,但是內心會真接納了嗎?這不是接納,而是「容忍」。但是「容忍」久了,就會變成如何?不聞不睬,互相間的真感情變淡薄了,而造成互相無往來,如果如此,要如何奠下行善事的基礎呢?

  眾生啊!這句「啊!他的個性就是這樣」,是要成就一個人呢?,或是害一個人呢?眾生知否?如果有智慧者,應該是在默默當中,牽引他走出「吾執」的心態,這個行為叫著什麼?稱為「引善入眾」。

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如果總是用「忍耐」二字來接受對方,不管是親情、感情、愛情、友情、常情,那這份情會長久嗎?如果是「包容」,就不是如此,一定是「彌久如堅」。再言,人的習性,總是在態度而已。為何很多人,不能得到父母的疼愛?做也做了很多的事,但總是無法讓家中父母、長輩、團體及同僚接受。大概不出第二問題,就是在種種態度上表現出傲慢、自我的行為啊!若是在行為舉止當中表現出傲慢,表現出自我之樣,以我為主的行為舉止,會使人無法接受嗎?就好像眾人在開會,有人俯趴,有人打盹,有人托顎,這樣行為對主席和其他人有尊重嗎?如果是參加會議,也講很多刺耳的話,這種態度好嗎?看到與參予的人,能接受嗎?若做事情從來不會尊重別人的感受,那這種雖然他有在奉獻,但是態度「傲慢」,互相之間會接受嗎?

  譬如:眾生在掃地,因自己厭倦而掃到一半,留一半給他人掃,那後面的人,是否愈掃愈嘮叨呢?生活的「相處之道」只是一種態度行為而已,所以眾生要去思考,為何你的種種行為舉止,無法令人讚譽,反而令人退避三舍,要思考啊!行善的種種過程當中,必須要有一份同理心的智慧。  

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就像是稻穗飽滿之墜-謙卑、圓滿。所以啊眾生!傲慢、固執是戕害自己最傷啊!千萬勿抱持這就是「我的個性」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人生。這些生活中的態度、行為若自己感到不妥的,就值得自己去反省與改變。

所謂善,就是處處為人著想。

所謂善,就是在態度行為上表現出真心誠意。

所謂善,就是謙虛。 

所謂善,一切都是圓滿的。「口心如一」,這才叫作善。

  行善、善業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聖事,而是綿綿不斷的聖事,所以眾生切記,事事項項,要自我反省,先想自己之缺,再包容他人之失,那才能圓滿。如果事事項項以自我之缺,量他人之失,那這個團體必定不能長久。

scroll back to top

  何謂團體?所謂團體者,全心一念為共同信念,共同扶持,而變成眾人之體,成團體之行。

  而團體者,不能以自我之心,自我之法、自我之為,忖度團體之行,那這不能稱為團體。惋然呢!會造成互相傷害之體,那這種團體不能就善必當行惡,那這個「惡」呢?必產生互相排擠、傷害。反之,如果人人能同理心以對,無形當中,造就到行善的果報,無形當中,可以造福人群,大至造福人群,小至修身養性,那如果不是如此呢?那互相之中,互相造成傷害,互相傷害者為小啊!含怨結恨於世那為大也。

  所以團體,猶如一團樂團,要演奏讓眾生分享,臨時因自我之私總不能說我不演奏、我要回家了!也不能說,我要先演奏吧!也不能說我要慢些演奏吧!如此就不能稱為樂團,就不是團體也。如果不能演奏,無法演奏也總需要向人說明與通知,讓指揮的人有個替代方案,如何應付,反之不是說奏就奏,說散就散,那這就不能稱為團體。這種心態是傷害自己和團體。那這種心態,不是只有傷害自己而已,是傷害整個體制,如此何需要團體呢?再言,眾生的「痴」也,總是以自我優點放大自己,自我缺失縮小自己,這叫做逃避,那無形當中,無法提升自我之質,反轉使自我墜落無限怨世深淵,那這樣如何能快樂呢?

  所以,人不是因為財富而快樂,人不是因為貧窮而惶恐,而是能依同理心對待眾生,而能自足、自安、自在而快樂,這就是快樂的人世間,有智慧者和無智者對之差別啊!在差別當中,顯示著不同的境界,了解嗎?再則 本座再用一個譬如:就像當任主持欲下任時,並無將責任交接予下任,如此,是否為有責任的表現?是不是造成別人的困擾,無形中,是否惡果循環,互相之間,惡習彼此,那如何稱為行善團體?

  有如眾生輪班一樣,早班無交接給晚班,晚班無交接給早班,那這個交接快一時、慢一時會失誤,如果有差失,這個責任是上任擔負或是下任之人承擔呢?如果兩者皆不承擔,那這兩者會變成如何?就是互相怨妒,結下仇恨,因無人願意承擔過失。那如果上任能承擔,下任能行之,那這中間,是不是可以顯示什麼?是「善啊」、「歡喜啊!」下任之人無掛礙,責任全交給上任之人,全部事情都交待下去,回家安心啊!接任之人也歡喜,今日當班之情形,能坦然面對也。若無差失兩者都歡喜面對,就無怨恨也。若有事時,上任怨下任,下任怨上任,要怪誰!怪互相無責任,所以說小小事情顯示者一個團體,圓滿與否?

 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從小細節,自我提升素養,那這個團體必定圓圓滿滿;若不是,這個團體一定缺缺失失,灣灣滑滑,不能長久。那有這團體何用呢?所以說,眾生互相學習,學習實在圓滿,學習謙卑自我,提升自我之質,那才能讓人敬仰。否則,眾生奉獻付出,但不能圓滿,造成互相排斥,不能接受,那不是互相當中結下了「暗恨」嗎?

  雖然,互相之間,有點頭之交,也是形式而已,那在學習當中,交往能長久嗎?所以呢,眾生切記也。自我提升是由小而大,由繁而專,有如你們的住持,為何要要求你們的行為舉止?就是要讓眾生每個人慢慢提升素質、涵養,這叫作用心。但能受者,謂益也。不能受者,謂失也。不能有成就時,猶如嘮叨而已,所以眾生啊!優點要顯示別人的,缺失要顯露自我的。這就是叫做「善」也,如果總是將優點給自己來顯示,缺失給別人來顯露,那這樣就不能同居於團體了,眾生了解嗎?學習者,如何向善學善,行善共善,能如此?

scroll back to top

本質與本性,每人都有,無所謂好與壞之分。

人在困惑、懷疑、不滿、不順種種逆境裡,不自我放棄,繼續醞釀尋找原因。縱然不能一日三省吾身,亦能於靜思過程裡,偶而發現自己原始的想法和態度;明白本身原來的真面目,然後走出陰霾坦然面對當下。

在團體中,不強調自我個性脾氣,要能與人合群,更不可將人拿來比較,誰做多誰做少,只問自己能承擔多少?做多少?團體裡「尊重」、「認同」才是最重要的關鍵。向好的學習其智慧,不要向不好的學習其墮落;人與人之間非互相比較,而是互相鼓勵。待人接物,同理心處之。能自我提升,不是在乎誰對誰錯;如此人生道路才能寬廣,智慧也才能增長。

scroll back to top

  何謂「啟發至誠」,啟發是開啟、發。在心靈智慧上自我開發。現代而言,每個人精神匱乏,均在尋求心靈上安定、安頓。啟發自己內心最真誠的一面,就是至真、至善、至美,這三件事而言就是至誠。凡事之間對於人事物,總是需要用內心的真誠、真意去對待,而不是用虛情假意來對待,若是以虛偽待之,一切都不美、不善、不真

 所謂「開發至誠」,就是在做任何事時,須從微細之處當中著眼,心擁大志,著小點,至微至極。至微乃為諸事基礎之點,基礎不穩,凡事難以立。

  再言:開發至誠,從細微當中做起倘若眾生均不能彎腰放軟放低姿態,為人設身處地著想,何為慈悲?何為行善?慈悲行善不是光用金錢,光說好話而已,而是處處為人設身處地著想。

  如:於行進間有石頭、有果皮而撿拾;再則,哪怕是停一部車,都要為人設身處地著想。就像玉欽常言,同樣尺寸的停車格,本可以停三部車,可是卻有人因圖自己方便而車隨意一停,只讓停車格能停一、二部車;再譬如:要載個人、要買個東西,都以己身為方便,能停就也不想他人行車或行人是否安全?這些都不是在行善,若是從微小之處都不能做起,何為於善?連一聲的祝福的話,都捨不得給別人,何為行善?連起碼的尊重自己都不會,何來行善?行善不是口頭云云,也不是只有說道理,要真心,這就是「啟發至誠」,而不是只有在虛表之面做功夫,虛表只是一時。眾生很愚,愚在表面,愚到固執不堪,愚到不能悔改。如果都是如此,何來的誠呢? 

 「一切美好的點,任何都需要有真誠;若眾生能對人事物有抱持真誠之心,誰不擁護,誰不疼惜?若是以虛表下功夫,不能長久。

scroll back to top
更多文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