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
mod_vvisit_counter今天3997
mod_vvisit_counter昨天3480
mod_vvisit_counter這禮拜7477
mod_vvisit_counter上禮拜44833
mod_vvisit_counter這個月份140911
mod_vvisit_counter上個月份136587
mod_vvisit_counter總計21321297

我國傳統新年的習俗中,每當農曆大年三十日(月小二十九日)為除夕夜,全家人團聚圍爐吃團圓飯,吃完年夜飯後,圍坐在火爐旁吃零嘴閒聊,通宵達旦守夜到天亮,等著新年到來。此習俗即為除夕守歲,所以有了「一夜連雙歲,五更分二天」的說法。

除夕守歲的年俗,最早出現於魏晉南北朝,在西晉時代周處所著的《風土志》中記載:『除夕之夜,各相與贈送,稱為「饋歲」;酒食相邀,稱為「別歲」;長幼聚 飲,祝頌完備,稱為「分歲」;大家終夜不眠,以待天明,稱曰「守歲」。也有「是夜,禁中爆竹山呼,聲聞於外,士庶之家,圍爐團坐,達旦不寐。」的記載,之 後,守歲風俗日盛,到唐代,太宗還賦詩「守歲」:寒辭去冬雪,暖帶入春風。』

守歲與春聯相傳古時東漢應劭的《風俗通》中引《黃帝書》說:上古的時候,有神荼、鬱壘倆兄弟,祂們住在度朔山上。山上有一棵桃樹,樹蔭如蓋。每天早晨,祂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。如果有惡鬼危害人間,便將其抓綁後餵食老虎。後人便將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、鬱壘的神像,懸掛在門板上用來驅鬼避邪,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的「桃符」。 在南朝梁宗憬《荊楚歲時記》一書記載:「正月一日,造桃板著戶,謂之仙木,繪二神貼戶左右,左神荼,右鬱壘,俗謂門神。」然而,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,卻不 是神荼、鬱壘,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。在班固的《漢書廣川王傳》中記載:廣川王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,短衣大褲長劍。

到了唐朝唐太宗因失信於涇河龍王,因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,結果犯了天條,罪該問斬。玉帝任命唐朝諫議大夫魏徵為監斬官。涇河龍王為求活命,向唐太宗求情。唐太宗答應了,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,便宣召魏徵與他對下棋。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,卻打了一個盹兒,於是魂靈上天,將龍王問斬了。龍王抱怨唐太宗言而無信,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。太宗告知群臣,大將秦叔寶跪道: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。唐太宗應允。那一夜果然無事。唐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,遂命畫師吳道子巧手丹青,畫二將真容,貼於門上。後人於是,這此二人視為守門神了。

相傳在遠古時代,有一種兇猛無比的怪獸稱為「年」。牠體壯大如牛,形體獨角長尾,長著一嘴血盆大口,行走如飛,經常出來傷害人畜。「年」身居深山,一年只出山一次。有一次大年三十,「年」必定出山為害百姓與農物。但牠最懼怕紅色物體與火光。於是百姓掌握了「年」怕響聲、怕紅色、怕火光的弱點。大年初一,親友亙相探望,祝賀沒有受到「年」的傷害,逃過「年」這一難關,所以「過年」又稱「年關」,這就是拜年的由來。

此後,每至年末歲首,百姓為了家人性命財產,彼此圍在火爐邊相互照應,形成過年習俗,以老年人守年歲有為子孫添福、添祿之意,子女而言守年歲則可為長者父母延壽、添祿之意。因此,從古時至今,這是國人最為注重的習俗,人們一定要在大年三十趕回家團圓,吃完團圓飯後,或在家中或至宮廟守年歲至天亮,以祈添福祿壽。這種年俗一直流傳至今,不只民間注重而已,甚至古時皇宮貴族均要陪皇帝守歲到天亮,為國家社稷人民添福添壽添祿,亦為深信履行重要習俗。

守歲不僅是我國一種孝道的體現更是父慈子孝的優良傳統。

scroll 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