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
mod_vvisit_counter今天1699
mod_vvisit_counter昨天2006
mod_vvisit_counter這禮拜3705
mod_vvisit_counter上禮拜36000
mod_vvisit_counter這個月份88555
mod_vvisit_counter上個月份159828
mod_vvisit_counter總計21132354

 

 

 

  在一次閒談間,大師兄給我們幾位師姐一項新挑戰,嘗試去合作、設計、製作—大慈父 玉皇上帝大天尊暨 玉皇三公主娘娘的聖袍製作。當下不知所措,但仍然欣然接受,設計期間雖有困惑,但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迎刃而解。

明言師姊在少女時代時曾學會服飾打版製作,因此由她執筆先畫草圖。身著現在時裝的現代人。除了參考地方戲曲、大秦帝國、大漢王朝的影片服裝造型外,也尋遍有關書籍、雜誌,才有雛形模擬草稿產生。緊接著依圖製作紙板。紙板是否符合聖尊身材尺寸是最基本的需求,此時由明安師姐接手,裁製試穿作品,於聖尊更衣時比對現著聖袍大小,若有不適再修正紙板,直到確認正確後,才驅車前往北部,尋購布料。穿梭在一間間的布行巷弄間有如迷宮般,架上的布料、花色琳瑯滿目,讓人看了眼花撩亂,所幸大家已先篤定大致色調、尺碼,照規劃設計來選布,才不至於一整天下來眼前形形色色、美豔動人的布料叫人頭昏眼花,讓深陷布堆中的我們無所選擇,這得感謝明言師姐事先功課做得完善。古人說:「凡事豫則立,不豫則廢」在此有深刻的體會。

歷史每個朝代的發展,使衣服在單純的禦寒抵暑中變成有其階級的屬性,衣服被封建社會用來分尊卑貴賤的一種工具,或為維繫封建統治與宗法制度的象徵,因此產生所謂「帝服十二章」及后妃、公、侯、卿、大夫、庶民等服裝製作嚴格的規定,成為治國的禮儀法度。

 傳統服裝的結構有領、襟、袂、袖、衿(註一)發展為春、夏、秋、冬的四時衣(註二)。古代服裝分為上衣與下衣兩大類,上衣又分為外衣、中衣、內衣三種,其中外衣形式最多,有服、袍、衫、襦、半臂、背子…等;下衣分為裳、裙、蔽膝、…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帝王服飾最具代表性的「帝冕服」,這是從堯舜時代沿襲至秦漢的帝服。按記載服裝如下:頭戴帝冕,帝冕即冠上有覆,元表朱里,上有延板,寬一尺二寸,長二尺四寸(每尺約為現今六寸),延板前後各十二旒(註三),每旒五彩玉珠、簪尋朱纓、黃纊充耳(註四),延板垂有縷帶,其上衣飾圖有六章,分別有日、月、星辰、山、龍、 華虫;纁裳飾圖有六章分別為宗彝(註五)、藻、火、粉米、黼、黻(註六)等。帝王服飾十二章是禮儀典服必備的飾圖,這十二章各具意義。

 

 

 

《古今圖書集禮儀典》云:「黃帝、堯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上衣下裳,制創黃帝,而成於舜。日、月、星辰取其照也;山取其鎮也;龍取其變也;華虫即雉,取其文也;宗彝即宗廟,取其孝也;藻,水草取其潔、節也;火取其明也,粉米取其養也;黼若斧取其斷也;黻為兩己相背取其辨也。其意義深遠,盼帝王能對子民之關愛,不分春暖冬寒、夜以繼日有如日、月、星辰照耀蒼生;其心穩若山脈,不因外力所動;其形如蛟龍能潛於水、奔於地、飛於天,出神入化的教誨子民;其智,才華卓越;宗彝乃宗廟,古代帝王有祭天、祭地、祭宗廟之重大禮儀,無外提醒盡孝乃人之本;草是水草生長在潔淨之地,盼其子民潔身自愛,男耕女織,父慈子孝,民族命脈延綿不斷;藉火的發現,使人類從原始漸進化文明,有火才能去除黑暗的恐懼,去除酷寒的威脅,讓食物更甜美,不因生食而疾病;粉米為民之根,維持生命基本食糧,大地孕育生養,人類方能生存。對事物的取決有如斧頭斷木般的有前瞻遠見,不裹足不前;能辨是非、善惡而有黼黻二章。

這十二章的圖騰經明玲師姐繪製後,由明節師姐細心日夜針繡完成。

這種「帝冕服」從商周至秦漢一直為典型帝王服,但諸侯、王公服裝,除去日、月、星辰取其他九章服飾圖騰,因此玉皇三公主娘娘之聖袍則取九章飾之。

 玉皇上帝大天尊的聖袍,大致分別有內衣、中衣又稱「中單」,外衣又稱「朝服」。其朝服又分上衣、纁裳、綬、裙及半臂等服裝製作。聖袍製作過程,仍在學習摸索中,但逐漸清晰、知曉其意義,也讓我們更瞭解修正缺點,追求更真、更善的真諦,使得我們藉聖袍製作增長見聞,受益良多。

 

 

scroll back to top